
【资料图】
“澜沧江是一个南北通道,所经地域几乎囊括了世界上除戈壁和沙漠外所有的自然景观和气候带类型。在跨纬线南奔的路上,澜沧江孕育了无可比拟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4月11日,“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公开课在昆明开讲,这是“世界遗产公开课”系列的第三讲。
本次公开课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二级教授、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杨宇明担任主讲人。
公开课围绕“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发展生物健康产业”四个主题展开。
杨宇明由浅入深、数例并举,向现场观众普及了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概念,强调了云南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美学文化等领域的价值,重点介绍了澜沧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背景、保护现状以及茶叶、咖啡、石斛、竹子等衍生产业的发展路径。
杨宇明强调,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国家生物、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源泉,也是国家不可替代的核心战略资源。
“世界遗产公开课”由世界遗产保护联盟(云南)、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主办,云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云南旅游图书馆承办。国内相关领域的12位专家将通过14次公开课,提升公众对云南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认知,提升遗产地影响力、美誉度,促进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传播、交流和发展。